admin

1999年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范文:《杯中窥人》——韩寒 - 哔哩哔哩

admin 德甲 2024-04-28 4浏览 0

1999年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范文:《杯中窥人》——韩寒 - 哔哩哔哩

  题目:杯中窥人

  作者:韩寒

  我想到的是人性,尤其是民族劣根性。鲁迅先生阐之未尽。我有我的看法。

  南宋《三字经》有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说明人刚出生好比这团干布,可以严谨地律己;接触社会这水,哪怕是清水,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叶,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,渐渐被浸润透。思想便向列子靠近。

  人向来品性如钢,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,硬是撑到出生后好几十年还清纯得不得了,这些清纯的不得了的人未浸水,不为社会所容纳,“君子固穷”了。写杂文的就是如此。《杂文报》、《文汇报》上诸多揭恶的杂文,读之甚爽,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。其实不然,要细读,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--老子怎么就不是个官。倘若这些骂官的人忽得官位,弄不好就和李白一样了,要引官为荣。可惜官位抢手,轮不到这些骂官又想当官的人,所以,他们只好越来越骂官。

  写到这里,那布已经仿佛是个累极的人躺在床上伸懒腰了,撑足了杯子。接触久了,不免展露无遗。我又想到人向来奉守的儒家中庸和谦虚之道。作为一个人,很不幸得先学会谦虚。一个人起先再狂傲,也要慢慢变谦虚。钱钟书起初够傲,可怜了他的导师吴宓、叶公超,被贬成“太笨”和“太懒”。(孔庆茂:《钱钟书传》及《走出魔镜的钱钟书》)可惜后来不见有惟我独尊的傲语,也算是被水浸透了。李敖尚好,国民党暂时磨不平他,他对他看不顺眼的一一戮杀,对国民党也照戮不误。说要想找个崇敬的人,他就照照镜子(《李敖快意恩仇录》,中国友谊出版社),但又能出几个这类为文为人都在二十四品之外的叛才?

  然而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。一些不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《舌华录》里,《舌华录》是什么书?--笑话书啊!以后就有人这么教育儿子了:“吾儿乖,待汝老时,纵有一身才华,切记断不可傲也,汝视《舌华录》之傲人,莫不作笑话也!”人便乖了,广与社会交融,谦虚为人。

  看不起说大话的人。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,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,碰上正常的脚就称“大脚”;人说惯了“小话”,碰上正常的话,理所当然就叫“大话”了。

  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,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。幸亏胡适病死了,否则看到这情景也会气死。结果不说大话的人被社会接受了。

  写到这里,布已经吸水吸得欲坠了。于是涉及到了过分浸在社会里的结果--犯罪。美国的犯罪率雄踞世界首位,我也读过大量批评、赞扬美国的书,对美国印象不佳;但有一点值得肯定,一个美国孩子再有钱,他也不能被允许进播放黄带的影院。

  教育者是否知道,这和青少年犯罪是连在一起的,一个不到年龄的人太多沾染社会,便会……教育者把性和犯罪分得太清了,由文字可以看出,人造字就没古罗马人的先知,拉丁文里有个词叫“Corpusdelieti”,解释为“身体、肉体”与“犯罪条件”,可见罗马人早认识到肉体即为犯罪条件。

  写到这里,猛然发现布已经沉到杯底了。

  这是1999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赛题目。当时韩寒根本没有接到复赛通知书,错过了复赛。举办者得知具体情况后,决定给韩寒一次补赛的机会。重新给他单独设立考场,重新命题。为了公平起见,作文题只好临场现出。主编李其钢就用考场的现有条件,拿来一个玻璃杯,把一张纸揉成一团,塞进有水的杯子里,只说了一句话:“就这个题目,你写吧。”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后,纸团沉到杯底,韩寒的文章却浮出水面。

  在《杯中窥人》这篇作文中,韩寒由现象深入本质,将人生比喻为一个投入水中的纸团,它会慢慢被水侵蚀。慢慢向下沉落,直至沉入杯底。人生本来洁白无瑕,但一投入到社会之中,就会被社会这盆"脏水"所沾染、侵蚀。逐渐失去它的本色,直到完全堕入到这个社会之中而无法自拔,这样的构思表现出韩寒才华横溢的天资。评委们看了这样立意奇特的文章,感到非常惊讶,因为这是一个对专业作家都非常难的题目,一个16岁的少年,思维竟然如此敏捷,笔锋如此犀利!韩寒于是成为唯一一位3篇文章全部入围的获奖者。

  注:当时据作者本人及评委回忆,文题均是《杯中窥人》,但后来原稿展出时,应是《杯里窥人》。特此注明。

  一个中学生,突然成为少年们崇拜的偶像,收获了无数的粉丝。这个事情今天看来,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易烊千玺这些年少成名的大明星。然而时光退回二十多年前,普通中学生似乎还没有可能成为影视明星。事实上,那个时候的普通家庭,甚至连彩色电视机都不一定买得起。

  然而1999年,因为一篇文章,催生了日后的一位“另类”明星。他写书、拍电影,走自己的路,他就是韩寒,而这篇文章就是《杯中窥人》。

  当年的韩寒,就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中学生,家住在上海的郊区。由于没有及时收到复赛通知,加上家里距离市区比较远,韩寒错过了复赛的时间。可是由于他初赛的作品确实令人惊艳,评委会决定让韩寒单独补试。评委老师随手拿来一个杯子,装上水,将一团纸团丢进杯中,然后说:“就写这个吧”。这就是当年“新概念”的特征,就是要激发参赛者的创新和创造力。韩寒花了一个多小时,文章写成。让我么看看他是怎样开篇的:

  我想到的是人性,尤其是民族劣根性。鲁迅先生阐之未尽。我有我的看法。

  这开篇确实不俗,直接去谈“劣根性”,直接去写鲁迅“阐之未尽”,体现出韩寒极为明锐的洞察力,还有极为独立的人格与价值判断。而这,也是一直以来,韩寒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。

  大概是“初生牛犊不怕虎”,韩寒在不长的文章中,旁征博引,甚至随意针砭时弊。更让人觉得有些诧异的是,韩寒甚至有意调侃文坛名家钱钟书,还对李敖也评头论足一番。这如果是在中学的课堂上,一定会被语文老师认为是“大逆不道”。毕竟钱钟书先生是何许人也,怎么能够随意点评。一个中学生,何来如此大胆?让我们来看看这段内容:

  读了韩寒当年的文章不难发现,这位少年有底气,他的论点都自有出处,这种水平,估计今天很多文科的研究生都无法匹敌。韩寒确实读了不少书,以他的个性,恐怕特别爱读李敖的书。所以从字面意义上看,他似乎有几分捧李敖,而贬钱钟书。

  那么,他贬钱钟书捧李敖的话,说得有没有道理?对此笔者是不敢完全赞同的。事实上,韩寒是在以一个特定的标准去衡量李敖和钱钟书,这个标准就是“傲”。之所以选择这个标准,只能说当年的韩寒确实“年少轻狂”。也正因为“年少轻狂”,他的观点固然犀利,也显然并不成熟,也不全面、深入。

  事实上,钱老的傲和李敖的傲是不一样的。吴宓、叶公超说钱钟书“太笨”和“太懒”,言下之意,正是在说这位学生不肯听老师的话。这种“评价”,才更加见出钱钟书的“傲骨”。之所以说是“傲骨”而不是“傲气”,那是因为一个在里面,一个在外面。读过钱钟书《围城》的人,一定会折服于钱先生的睿智和哲学,他的傲在“里面”,是干货。晚年的他,不是失去了文人的傲骨,而是由霸气外漏转为追求实质。

  相比较而言,李敖的“傲”更多的是“傲气”,锋芒毕露,至于傲骨如何很难判断。论傲气,自然钱钟书比不得李敖;但论傲骨,谁更胜一筹很难说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发表评论